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成果>文化经济微百科>正文

文化经济学创新微百科

发表时间:2016-01-19 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转换生成语言学【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Linguistics

本书中认为:在艺术原创领域,可能有一种影响力更为广泛的形式模型,我们称之为转换生成语言学。该理论首先由乔姆斯基(Chomsky)(1972)提出,他认为:“···讲话者的语言能力肯定具有生成语法的特点,这一组合规则/组合原则系统会从无限的词汇中生成派生出无限的语句。近年来,正式生成语言模型已应用于乐曲编排 [皮尔斯(Pearce)与维金斯(Wiggins(2002)] 、视觉构成[斯特宾(Stebbing(2004)]与创新计算机程序[科恩(Cohen (2002)]的研究之中。

乔姆斯基(Noam Chomsky),美国语言学家,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创始人。最初,他用结构主义的方法研究希伯莱语,后来发现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转而探索新的方法,逐步建立起转换生成语法。1957年乔姆斯基《句法结构》的出版标志着转换生成语言学的诞生。这种分析方法风靡全世界,推翻了结构语言学的支配地位,因而被人们称为“乔姆斯基革命”。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共有五个模型——20世纪50年代的SSSyntactic Structure)模型,70年代的STStandard Theory)模型,70年代的ESTExtended Standard Theory)模型,80年代的GBGovernment/Binding)模型和90年代后的M PMinimalist Programme)模型。

因此,在生成语言学中,只要有了正式语言规则,通过词语排列组合便能产生无限的小说以及具有语法意义的表达。乔姆斯基指出:语言是创造的,也即获得语言并不是去学会特定的句子,而是利用组句规则去理解和创造句子,句数是无限的;语法是生成的,儿童生下来就具有一种普遍语法,这种普遍语法的实质就是一种大脑具有的与语言知识相关的特定状态,一种使婴儿能学会人类任何语言的物理及相应的心理机制。

熊彼特创新理论【Shumpeterian  

约瑟夫•熊彼特是现代创新理论的提出者,熊彼特以“创新理论”解释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解释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趋于灭亡的结局,他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理论"以后,又相继在《经济周期》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书中加以运用和发挥,形成了“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创新理论”的最大特色,就是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至高无上的作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观点:第一,创新是生产过程中内生的。第二,创新是一种革命性变化。第三,创新同时意味着毁灭。第四,创新必须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第五,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定。第六,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

创意阶层【Creative Class

这一概念是理查德·佛罗里达(Richard Florida)在《创意阶层的崛起》一书中提到。创意阶层是新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对于创意的渴求,从而衍生出来的一个新的阶层。他们的工作涉及制造新理念、新科技、新内容;包括了所有从事工程、科学、建筑、设计、教育、音乐、文学艺术以及娱乐等行业的工作者。这些人具有创新精神,注重工作独创性、个人意愿的表达以及对不断创新的渴求。理查德·佛罗里达认为创意阶层由两种类型的成员组成。一种是超级创意核心群体,包括科学家与工程师、大学教授、诗人与小说家、艺术家、演员、设计师与建筑师;另一种群体是现代社会的思想先锋,比如非小说作家、编辑、文化人士、智囊机构成员、分析家以及其他舆论制造者。除了这类核心群体,创意阶层还包括创意专家,他们广泛分布在只是密集型行业,如高科技行业、金融服务业、法律与卫生保健业以及工商管理领域。

理查德·佛罗里达将创意阶层的价值观综合概括为以下三个基本点:1、个性化。创意阶层成员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化与表达自我的倾向。他们不喜欢听从组织或机构的指挥,抵制传统的集体性规范。特立独行艺术家行为乖僻科学家等创意成员在这方面一贯如此。但如今这种个性变得更为普遍。从这个意义上说,越来越多的人不服从组织准则的现象,可能代表一种全新的主流价值观。创意阶层成员试图形成一种能够反映他们创意精神的个性特征。这将使创意阶层成员体现出多种创意特征的综合。2、精英化。创意阶层非常重视精英人物说具备的实力。创意阶层努力工作、用于挑战、自我激励。他们一般喜欢制订计划并实现目标。他们希望凭借工作上的优秀表现而获得成功。3、多样性与包容性。多样性是创意阶层价值观的一个基本标志。创意阶层成员对于那些他们认为任何人都能融入并获得成功的组织与环境情有独钟。多样性是精英化管理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的一个标志。有才华的人反对通过种族、民族、性别、性取向或外貌划分等级。他们渴望的是一个对各种差异都兼容并包的环境。一些创意精神极强的人不在乎种族背景或性取向,他们在成长中好似异类,与大多数同学总有某方面不同。他们可能有个人怪癖,或者穿着打扮很极端。此外,创意阶层成员流动性很强,他们喜欢在全国各地穿梭。

创造性【Creativity

西蒙(Simon)认为创造性是一个双面概念,“我们在看到一件新奇有趣或是有价值的产品时,就会认为它具有创造性”。用艾莫拜尔(Amabile)与泰格(Tighe)的话说:“绝大多数研究者接受的创造性概念包括两个因素:新奇性与适当性”。莱德福德(Radford)则认为,“为了创造性,仅靠标新立异或是反传统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是远远不够,相反,艺术家应当提供一条解决问题的方法。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Bruner)曾说过创造性应当令人产生一种“熟悉的震撼”,一种我们似曾相识的感觉”。布鲁纳的“似曾相识的震撼”理念在概念定义的层面上指出了这两方面的微妙关系。

新奇与看似自由的创作似乎是自发且并未进行过事先准备,但这是一种浪漫而不切实际的谬论。正如科恩(Cohen)曾写道:“如果考察一位主流艺术家的作品,我们会得到很深刻的印象,就是他/她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知道自己将做什么。莫扎特的作品在任何时间听起来都属于莫扎特;马蒂斯(Matisse)不会在星期一画出毕加索风格的画作,星期四做出米尔(Miró)风格的作品。他每天创作的作品都是马蒂斯所特有的。”此外,“虽然莫扎特从四、五岁开始作曲,而且所作曲目对于一个少年来说已相当卓越了,但至少在十七岁以前,莫扎特的作品没有可以称得上是世界水平的”。更进一步说,“大多数艺术家并非隔离于其他艺术家之外,他们的创造性均发生在某一艺术、科学或是知识学科的范畴之内。”

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igital Object UniqueIdentifier-DOI

是一套识别数字资源的机制,涵括的对象有视频、报告或书籍等等。它既有一套为资源命名的机制,也有一套将识别号解析为具体地址的协议。是云计算背景下最佳的“大数据”样本存储和应用技术。DOI的体现形式主要包括:二维码、条形码、字符码、网络域名等,数字对象唯一性,是DOI的典型特征,也是数字时代的“身份证”号码。DOI码由前缀和后缀两部分组成,之间用“/”分开,并且前缀以“.”再分为两部分。前缀由国际数字对象识别号基金会确定,后缀部分由资源发布者自行指定,用于区分一个单独的数字资料,具有唯一性。发布者可以选择以何单位进行注册,例如,一本书可以注册单一的 DOI,也可以依各章节分别注册,甚至独立注册其中的一个表格或图片。

卓越成就【Achieved Eminence

卓越成就是弗朗西斯•高尔顿(Francis Galton)提出的衡量天才的标准之一。高尔顿是第一个把天才和卓越成就联系起来的研究者。天才被视为“具有智力素质和个性,受这种智力素质和个性的驱使,使得天才能够做出获得声誉的行为。”高尔顿认为,在某些方面有卓越成就是由于“天生”禀赋如此。他通过对数百位学者、艺术家、音乐家以及其他方面专业人士的族谱进行分析,发现人的卓越成就往往由家庭决定。举例来说,他从巴赫家族中列出了20多位著名的音乐家,其中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最负盛名。因此,很多自身的才能受到基因的影响。若在某个领域缺少天赋,再怎么努力也难以到达卓越的水准。另外预期的智商的高低取决于天才在特定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矫饰主义【Mannerist

矫饰主义夹在文艺复兴和巴洛克风格之间,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流派。在视觉艺术当中,矫饰主义指在欧洲的绘画、雕塑、建筑上所呈现的一种极度明显的风格,特别是在意大利的1520年至1600年之间。1520,拉斐尔艺术事业正达颠峰之际骤然逝世,然后罗马在1527年被外敌劫掠,接着意大利的政治、经济一落千丈。虽然米开兰基罗长寿,能够一直活到十六世纪中末期,但是大环境的改变使艺术人才凋零,文艺复兴可以说已经到了强弩之末,西方艺术的发展逐渐走入另一方向,即巴洛克风格。而矫饰主义的特征包含了夸张、巧妙和充满目的性的一种复杂感。十七和十八世纪的艺术学家研究这段时期的艺术特征,把那种画面张力和人体扭曲拉长的表现视为文艺复兴渐走下坡的征象,并以一种蔑视的态度称这种艺术发展为“矫饰”(Manner)。由于米开朗基罗追求更多肢体动作上的变化、夸大情绪的反应,使人物的身体产生更多律动感,也产生更多表情,这种对外在形式的夸张表现方式,使他的后期作品被指称为“有矫饰主义的倾向。”

实验美学【Experimental Aesthetics

实验美学是主张用实验法研究美学问题的一种心理学观点。其创始人是实验心理学的先驱G.T.费希纳。实验美学与文艺心理学有明显的联系,只是研究的方法有所不同。为了对审美现象进行科学研究,实验美学把美学刺激和反应加以简化。它要求定义明确、操作可控、测量准确和统计处理。实验美学开始仅是试图发现种种令人愉快的简单形式。如让被试者从一大堆几何图形中选择出自己所喜爱的图形(选择法);让被试者提笔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制作法);测量人们常用的或喜欢用的东西的大小比例(常用物测量法)等等。随着这门学科的发展,它所使用的方法和测定美感体验时所用的刺激物也变得复杂。在费希纳之后,实验美学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其中较有影响的人物是屈耳佩(18621915)。他的《关于实验美学的现状》一书把实验方法归为三大类,即:印象法、表现法和制作法。这些方法被广泛地运用到心理美学实践中。

 

先天/后天【Nature/Nurture

先天/后天这个问题是在1874年首先由高尔顿Galton提出,即天才是自然成长的还是后天培养的。高尔顿主张,天才要有很强的遗传基础。他的论点是建立在广泛的家庭谱系的统计基础之上,这个谱系记录了几乎每一个主要领域的最高成就。很明显,这些家族有作曲家、画家和文学家(分别是巴赫、贝里尼和勃朗特)。尽管很容易编辑这样的家庭谱系,但究竟是自然成长还是后天培养,这两者的相关性比较模糊,因为父母为他们的后代所提供的不只是基因,也有环境影响,包括榜样和导师。此外, 家庭谱系还可确认其他家庭背景因素,这些因素显示环境的影响比遗传更明显。  

 

职业生涯里程碑【CareerLandmarks

创作生涯中已确定的三个里程碑阶段。这三个阶段是:首次主要的作品,最好的作品和最后的主要作品。例如,对于古典作曲家,他的第一部作品将永久地保存在他的标准曲目中,构成职业生涯的第一个里程碑;他所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作为最后一个里程碑,并且仍作为他经常表演的作品;而中间里程碑则是最频繁演奏的作品。有了这三个里程碑,我们就可以衡量艺术天才创作他们的第一个、最好的和最后一个主要作品的年龄(尽管一些研究人员只注重中间的里程碑)。第一个介绍这一方法的研究人员是伊夫林拉斯金Evelyn•Raskin1936年在凯特勒Quetelet的原始研究出版一个世纪之后,拉斯金审视了243个天才,其中科学方面的120人,文学方面的123人。在文学天才中,第一个职业里程碑出现在24岁左右,最佳状态在34岁左右,最后一个里程碑在55岁左右(科学天才的对应年龄分别为253559)。其他研究人员也发现过类似数字。例如,对120位古典作曲家的一项研究发现,第一个、最好的和最后的里程碑分在26-31岁、40-41岁和51-52岁。  

作品率曲线【ProductivityCurve

作品率曲线最初由阿道夫凯特勒(Adolphe Quetele)1835年发表的,比高尔顿的Galton1869)的经典专著早几十年,这是第一次关于艺术天才的科学探究。凯特勒想知道在整个职业生涯过程中创意作品的产量是如何发生变化的,所选择的特定作品主要是由法语和英语剧作家创作的。他指出作品在不断地增加,直到剧作家达到职业生涯的顶峰,在这之后作品数量就逐渐地减少;此外,凯特勒发现相同的纵向函数既适用于主要作品也适用于次要作品。

时域稳定性【TemporalStability

人们可能认为创作者的声誉是变化无常的,因此,怀疑任何评价所达成的共识都受时尚和潮流的影响,都是短暂的。最终,由于旧作品被新作品取代,共识将会消退,而创作者在历经几个世纪之后将接受重新评价。然而,验证数据根本不支持这种玩世不恭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最高级别的创意型天才会经受住时间的考验。首先,一些实证研究表明,声誉评估的时域稳定性可以持续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最近的论证给我们举出了一个最引人注目的例子:即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和佛兰德的诸位艺术家各自的荣誉和功绩都持续了几个世纪,在这期间只产生过相对较小的波动。毫无疑问,就像米开朗基罗的排名始终保持或接近名列前茅那样,巴勃罗毕加索在二十世纪的艺术领域,甚至在后人的眼中也始终占有他的一席之地。如果某一作品的审美评价是高度稳定的,那么对创作那些作品的艺术家的评价也必然如此。

钟形曲线【BellCurve

钟形曲线又称高斯曲线,或正态曲线,它是一根两端低中间高的曲线,也是正态分布中的一条标准曲线,反映了随机变量的分布规律。它首先被数学家用来描述科学观察中量度与误差两者的分布。比利时天文学家奎斯勒首先提出大多数人的特性均趋向于正态曲线的均数或中数,越靠两极的越少,从而把正态曲线首先应用于社会领域。以后在高尔顿爵士推广下,正态曲线被借用至心理学,用来描述人的特质量值的理论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