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我院召开“文化赋能社会经济发展主题研讨会暨2025人文经济学共同体学术沙龙”。校长马海涛、副校长栗峥、文化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李爱民、科研处副处长梁上坤等出席会议。此外,近20位来自全国各地人文经济、文旅产业领域的专家学者、政界代表以及学术单位参加了本次研讨会。我院院长魏鹏举主持本次会议。

马海涛校长在致辞中代表学校对各位领导、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他指出,本次研讨会的召开是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赋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围绕学校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动文化赋能社会经济发展为主题的一次重要学术交流活动。
研讨会上,还进行了“文化资源价值评估与数智化应用”实验室方案论证。专家论证环节,我院副院长戴俊骋从工作基础、人员队伍、建设规划、科研成果情况及数据库建设、开放共享情况、管理工作五个方面介绍了实验室方案框架。中国科学院大学数字经济监测预测预警与政策仿真实验室负责人、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洪永淼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价值链研究院负责人殷晓鹏教授均给出了重要的建设性意见。
专题研讨环节主要围绕“文化赋能社会经济发展及作用机制”展开。文旅部政法司副司长孙家宝围绕“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背景、目标和研究方向,从“理论与实际结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定性与定量结合”三个方面明确研究过程中应该重点把握的要求,为课题研究、智库建设指明重要方向。文旅部政法司综合处处长于学国表示将进一步加强相关稿件对接,服务决策参考支持。新华社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刘刚指出希望与各专家学者共同探索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指向、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构建人文经济学自有知识体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行政文化委员会主任祁述裕以“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评估”为主题,从国内外对于文化的综合作用认识、文化评估框架分析、文化赋能经济社会的综合作用评估指标体系三个方面提出关键见解。吉林社科院副院长、教授郭连强结合东北振兴实践,呼吁把东北地区作为研究基地的鲜活案例,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注入文化力量。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教授分享了北京大学计算艺术实验室的相关经验,并指出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要从广义的文化经济学角度切入,探讨文化价值如何推动经济增长的理论逻辑,强调文化赋能下的地方实践样本将是未来人文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资源。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山西古建筑博物馆、山西省文物保护基金管理中心)党委书记、院长路易从山西文物资源活化利用的实践心得与困难出发,梳理了文化资源资产化的路径构想。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期刊中心主任、《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副主编江波,《探索与争鸣》主编叶祝弟,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江西社会科学》副主编彭民权,《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副总编辑林秀琴,《学术论坛》副主编兼《经济与社会发展》主编陈梅云等学术平台负责人围绕人文经济学母题,探讨了未来学科建设中需关注的重点问题与研究方向。
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员陈能军,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教授张佑林也就主题发表见解。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钟艺聪,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范晶晶分享了文化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范式与创新案例。
最后,我校副校长栗峥作会议总结与致辞。他指出,会议聚焦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提出实验室建设与人文经济学共同体建设具有战略意义。本次会议交流充分,为进一步深化人文经济学理论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