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成果>文化经济微百科>正文

文化经济学经济现象微百科

发表时间:2016-01-19 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溢出效应【Spillover effect

所谓溢出效应是指一个组织(企业,机构,国家等)在进行某项活动时,不仅会产生活动所预期的效果,而且会对组织之外的人或社会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并非出自前者的本意,也不受其掌控。比如,上海举办世博会,对上海的经济当然会有很大的促进,对其基本建设、会展、第三产业等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上海经济发展越快,它的溢出效应就越大,对周边的杭州等城市带来越多的外部机会。

溢出效应涵盖的范围很广,有知识溢出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和经济溢出效应等。溢出效应发轫于学者们对外部性的关注,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最早在《经济学原理》中提出外部性的概念。另一位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庇古将带来利益的外部效应称为外部经济或积极溢出,将带来损失的外部效应称为外部不经济或消极溢出,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认为在市场交易中没有被包含的额外成本与收益即为溢出效应,这奠定了溢出效应的研究的理论基础。

拉姆利用扩展后的菲德模型实证检验了88个国家的出口鼓励政策的经济效应,他发现生产率的差异是产生经济溢出的主要原因。罗默首次将技术溢出作为独立要素纳入生产函数,建立了包括技术溢出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早期对于技术溢出的关注更多从其带来的社会收益率、产业生产率的变化角度进行分析。同样在FDI运行中,学者们不仅考虑了外商投资给东道国和投资者带来的双赢收益,更关注给东道国带来的技术提升,生产率的提高。

随着经济一体化,溢出效应的关注从在一个行业内的水平溢出转向行业间的溢出和区域间的溢出。在20世纪50年代,欧洲一体化过程中学者们关注到了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将由于本国或本地区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或其他内生变量的变动而引起的外国或其他地区经济变量变动的过程视为GDP溢出,而关于GDP溢出的完整框架直到2002年才形成。

谈到溢出效应,就不能不提回波效应,它们是一组相对应的概念。回波效应是指经济活动正在扩张的地点和地区将会从其他地区吸引净人口流入、资本流入和贸易活动,从而加快自身发展,并使其周边地区发展速度降低。回波效应是指别国由于溢出效应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又会通过进口的增加使最初引起溢出效应的国家的国民收入再增加。

外部性【Externality

外部性又称为溢出效应、外部影响或外差效应,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分为正外部性(positive externality)和负外部性(negative externality)。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负外部性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

贴现因子【Discount Factor

贴现因子(discount factor),也称折现系数、折现参数。所谓贴现因子,就是将来的现金流量折算成现值的介于01之间的一个数。贴现因子在数值上可以理解为贴现率,就是1个份额经过一段时间后所等同的现在份额。这个贴现因子不同于金融学或者财务学的贴现率之处在于,它是由参与人的“耐心”程度所决定的。“耐心”实质上是讲参与人的心理和经济承受能力,不同的参与人在谈判中的心理承受能力可能各不相同,心理承受能力强的可能最终会获得更多的便宜;同样,如果有比其他参与人更强的经济承受能力,也会占得更多的便宜。一般来说,当利率为r时,承诺T年之后支付R美元的现值是R美元/ (1+r)^T。因此,即使没有通货膨胀,将来1美元的价值也小于现在1美元的价值,必须按某一数额贴现,该数额取决于利率的高低和收到货币的时间长短。其中1/ (1+r)^T被称为未来T时期的货币的贴现因子(discount factor)。贴现因子δ=1/(1+r)^T 0<δ<1,r是利率。贴现值为1/(1+δ)^T(注:^T表示T次方)学者在博弈论对贴现因子的定义: 贴现因子是讨价还价博弈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Gibbons将贴现因子定义为“货币的时间价值”,实际上就是贴现率=1/1+r;张维迎的博弈论中将贴现因子解释为参与人的耐心程度,贴现因子表示一个参与人的耐心程度,取值在『01』,越大说明参与人的耐心越好,若是等于0则说明参与人完全没有耐心。由于贴现因子是由公式 1/1+r定义的,那么可以看到,收益率越大,则贴现因子越小,则参与人的耐心程度越小;反之,如果收益率越小,则贴现因子越大,参与人越有耐心。

边际革命【Marginal Revolution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奥地利经济学家门格尔(Menger1840~1921)、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Jevons1835~1882)、瑞士洛桑派的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Leon Walras1834~1910)被称为“边际三杰”。他们几乎同时各自出版了各自的代表作,并不约而同地讨论了同一个问题,即价值由什么决定。古典经济学的价值论占据主流的局势至此被边际效用理论的价值论取代,这一事件被西方经济学界称为“边际革命”。

这场革命使经济学从古典经济学强调的生产、供给和成本,转向现代经济学关注的消费、需求和效用。边际革命从19世纪70年代初开始持续到二十世纪初,相继二、三十年,边际效用学派的代表人物应该是他们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初先后出版了各自的代表作,并不约而同地讨论了同一个问题,即价值由什么决定。

在边际效用价值论的论述中产生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边际分析法。边际分析是增量分析,即分析自变量的变动所引起因变量的变动情况。从数学上讲,边际量即是总量函数的一阶导数,这与当时数学中微积分理论的发展成熟密切相关。

这种用数学分析方法进行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上的革命,使经济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也是在文化经济学界价值分析研究方法的滥觞。“边际效用概念不仅被看作经济‘工具箱’的一种补充,并且还被看做是经济科学研究方法上的一项极重要的革新。”

索罗斯比(Throsby)指出了边际理论的局限性,他说,不可分割性意味着不可将一个拥有艺术价值的物品视为各零件的组成品,因此边界概念在此处并不适用,它不在不可分割性范围之内。

影子经济【Shadow Economy

在这一经济体系中,流通的货币并不是金钱,而是信用,即他人的认可与尊重。在这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经济体系中,文化奖以一种象征声誉财富的冷硬姿态,发挥着有形财产的作用。作为一种声誉资产,文化奖也具有高度的可替代性。人们普遍认可文化奖是艺术价值或文化声誉的保证,因而文化奖就像大学文凭或其它学术资历证明一样,相对来讲是不难兑现的,也比较容易转换成未来的收益。布尔迪厄(Bourdieu)及其社会学流派则认为,文化奖是象征性资本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在文化生产领域能迅速获得认可的身份资产和声誉资本,并以文化资本的具象或者外在形式(比如提供抽象艺术的品鉴方法或探讨先锋派诗歌的分析方式),推动这些领域的发展 ( 布迪厄,1993 )

尊严经济【Economy of Esteem

“如果假设艺术家可以通过公开参与竞争这种直截了当的行为来追求其艺术地位,就忽略了主宰艺术界的特殊而严格的规则【贝克尔(Becker),1982】,同时也忽视了艺术作为一种特殊活动的本质。对于这个问题,更恰当的解释可参考布伦南和佩蒂特(Brennan and Pettit, 2004)提出的“尊严经济”(economy of esteem)。他们认为,尊严经济是一种具有隐蔽性的经济,具有十分微妙的结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矛盾性。其中的个体必须通过竞争才能获得其他人的高度认可,而这种竞争绝不是摆个样子或走过场。换言之,在个体追求尊严的过程中,评奖机构则需要对“刻意追求尊严”的各种行为进行一定的“限制”( 布伦南和佩蒂特,2000 )。”

馈赠经济【Gift Economy 

“奖项赞助者大多是个人、家庭、非盈利组织或公司,他们与创意产业并无直接的利害关系......对于许多赞助者来说,奖项经济是一种‘馈赠经济’......似乎文化奖不同寻常地依赖于朋友与专业人士的‘友情赞助’。无论是接受某个奖项,还是被邀请参加某个奖项的评选,参与者都可以借助这个机会,进入到一个更大的社会关系网中。我们可以将这个社会网络理解成一种成员之间互信互惠的、彼此负责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之中,‘社会资本'是主要的流通货币。文化奖项在其发展初期尤其依赖于社会资本,只有这样,才能在各种具有不同程度相似性的一众奖项之中,最快地得到认可。因此,邀请具有很高知名度的艺术家和评论家来参与奖项的评选,就显得特别重要。一般来说,业界地位高的评委不仅可以为该奖项带来声望,还能够吸引知名的艺术家来做获奖者。否则,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不可能接受一个新的、没有知名度、也没有经过时间检验的奖项,除非这个奖项提供了一大笔奖金,或者这个奖项是由业内地位与这位艺术家相近的评委所评定的。不过,由于评委的评选工作几乎没有收入,因而通常情况下,能吸引评委们不计报酬来服务的,就只是在业界拥有广泛人脉资源的奖项管理者,或奖项的其他主要发起人所拥有的社会资本了。一旦某一奖项经过多年的发展,累积了一批有名望的评委与获奖艺术家,该奖项就能够给予预邀评委更多的象征性资本,作为参与奖项的激励,这样一来,奖项的管理者就不必再寻求社会的支持。”

体验经济【Experience Economy

这是约瑟夫·派恩(Joseph Pine)和詹姆斯·吉尔摩(JamesGilmore)在《体验经济》一书中提出的概念。1970年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也曾提到,服务经济的下一步是走向体验经济,商家将靠提供这种体验服务取胜。服务业最终还会超过制造业,体验生产又会超过服务业。

派恩和吉尔摩认为体验本身代表一种已经存在但先前没有被清楚表述的经济产出类型。服务解释了商业企业创造了什么,而从服务中分离提取体验的做法则开辟了非同寻常的经济增长拓展的可能性。产品的特点是自然化,商品的特点是标准化,服务的提点是定制化,体验的特点是人性化。体验经济学改变了传统的规则,如交换原则,从以物换物的使用价值交换到货币的价值交换,是实物与服务的交换。在体验经济中,以货币换感受,换快乐、换体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换取物品和服务。在体验经济来看,企业不再提供商品或服务,而是提供最终体验,充满感性的力量,给顾客留下难忘的愉悦回忆。作者认为,体验由四个要素组成,娱乐,教育,逃避现实和审美。因此体验经济是企业以服务为依托,以商品为载体,为消费者创造出值得会议的活动。其中商品是有形的,服务是无形的,而创造出的体验是令人难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