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成果>学术成果>正文

魏鹏举:图书业与资本对接要注重IP模式

发表时间:2016-01-19 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2015128日,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在“2015和讯华文财经图书大奖颁奖盛典”的演讲中指出,图书业要想和资本有效对接,就要进一步优化图书出版的商业模式,要把图书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最好能够做到变成一种知识产权(IP)的经济模式。

 

  因为今天的主题是财经图书,我主要想谈一下图书的财经心思,和我们主题有点关联,但又有点不一样,也就是刚才主持人说的图书和钱的关系。我讲一个关键词,关于文化刚需,图书是一种文化刚需。这是我们做图书业的一定要坚信的点,只有坚信这一点,我们才能为这个行业坚持下去,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说服投资人。为什么说图书是一种文化刚需,文化说白了就是一套符码系统,而这套系统由谁编码和传递,就是图书。

 

  人类的文明史和创造性的成果,就是各种各样的符号不断传承积累的过程。在不同的时代,图书存在的方式不一样,比如在人类最早期的时候,图书是记录在岩壁上,后来我们有了甲骨文、卷帛,雕版印刷、活字印刷。1450年德国人发明了古登堡印刷术,给图书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景象。我们细想人类文明史可以这样来划分,所以从文化的角度,可以看图书是伴随整个文化传承发展的最核心的线索。

 

  从现代人的需要来看,即使现在我们的阅读面越来越广,碎片化也罢,零散化也罢,马桶化也罢,但总的来说我们离不开阅读。人类之所以需要阅读,是因为每个人都是偶然的存在,但是人类是必然的整体。人类作为必然整体的关联在于这些符码在每个个体间能够得到共享和传承。所以,对图书的消费是一个刚需。可能会改换头面,可能在有些时候我们忙于做别的事情,但当别的事情忙完了以后,回过头来,每个人都会觉得读点书才是最好的。所以,今天大雾霾时期,是我们做图书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因为当我们越来越厌恶雾霾的时候,我们就明白,人类的生活不是为了更多的创造财富,人类的财富是为了更好的传承文明,人类的发展是为了能够让我们更幸福。

 

  上午我在一个厅局级干部班讲课也说这是我们做文化最好的契机,因为国家会更重视文化产业。这是我讲的第一个关键词——文化刚需。

 

  第二个关键词图书存在,市场失灵。这是图书业很重要的现实,存在市场失灵问题。所谓市场失灵,一方面是图书存在着文化,而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是最大程度上要让大家共享的,如果门类的创造全部都是固步自封,为了牟利而牟利,不让其他人共享,其实图书的价值就没有了。中国古人包括西方人早期图书都不以盈利为目的,图书的目的是表达思想,记录文明,创新能够让最多数的人共享。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原因之一就是他把知识从贵族阶层传播到平民阶层,所以他成为一个伟大的教育者,知识的价值就在于共享而不是私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图书一定有市场失灵的问题。所以,一个国家对于出版社是免予征税的,理由是我们不应该向知识征税,知识是人类共同的财富,知识是使一个个分散的人成为一个整体的最重要的黏合剂,所以不应该向知识征税。

 

  我相信中国财政部官员也应该很好的理解这句话,图书存在这个意义上的市场失灵,因为它是一个公共产品,它具有很大的创新外部效应。

 

  第三个失灵是成本定律,鲍莫尔成本定律。它主要是针对现场演出来说的,不像其他的领域随着技术的发展成本大幅度降低。同时,被盗版的机率很高和很方便,所以图书领域存在市场失灵。所以从图书业所谓融资新模式必须考虑这两个因素,一方面要考虑它是刚需,意味着它有投资价值,这一点要坚信;但另一方面这个价值有很大的外部性,很难私有化,这就意味着你创造的价值和你得到的市场收益之间会差别很大,就像很多人做过一个统计,伟大的科技发明者从他的科技发明带来的收益,只占他给社会带来的总收益的不到1%。莎士比亚从他的卓越创造里获得的经济收益更是不到1%1‰都不到。所以,政府也应该支持出版业,财政资金应该更多的补贴这个行业。

 

  还有一个方面,在出版融资方面,我们要有一些新的调整,很难让投资者因为你很能赚钱给你投资,你要说明它的市场价值,不仅是当下市场价值,还有长期的市场价值。现代图书业作为一个产业的发展,从古登堡发明印刷术开始,开启了图书的产业之路,它的起步就是大规模、高品质、标准化的复制,同时又让大众进入到图书阅读行列里,也就是消费大规模的扩大。在我们现代的图书商业模式还是走着大规模、高品质、标准化、机械复制式商业模式,整个文化产业也在不断的升级。到了好莱坞时代就有了注意力经济,靠第三方付费,明星电影也罢,其他的电影也罢,电视也罢,实际上靠第三方付费。另外到了创意经济时代,是把知识产权和其他产业融合,带动其他产业价值的升值,反过来带来收益。到了互联网时代,文化产业创业方式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苹果创造的就是生活方式而不是产品。

 

  对于图书业来说,要想和资本有效对接,一方面我们要自信这是一个刚需,但另一方面我们要明白它存在一定的市场失灵,因此要进一步优化它的商业模式,要把图书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最好能够做到变成一种IP经济的模式。为什么它是刚需也有价值,它实际上是整个IP价值链的最前端,是整个IP的起点,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资本肯定会投的,而且那个时候不仅仅是为了投图书,说图书能赚钱谁都不相信,但相信图书可以带来更大的价值,比如产品这种模式,可以带来巨大的外部价值,即是这个城市的外部价值,也是投资人的外部价值。

 

另外一种是目前的互联网众筹,今年儒学新编用的互联网众筹,众筹是文化产业适应新商业模式的一种很好的融资渠道。我的话就是海量的分散的创意和海量的分散的需求可以实现无缝的网络化的对接,所以众筹是最有前途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还需要我们大家一起来探索。谢谢。

 

【来源:魏鹏举在2015和讯华文财经图书大奖颁奖盛典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