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成果>学术成果>正文

魏鹏举:“十三五”文化产业还能否“逆势而上”?

发表时间:2016-01-12 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魏鹏举:“十三五”文化产业还能否“逆势而上”?

 

导言:2015年1月8日,在中央财经大学主办的第二届文化经济学论坛上,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以《“十三五语境下中国文化经济发展的研判》为题,深入剖析并回答了文化产业还能否逆势上扬、文化财政加大投入可否保持、文化消费将怎样蓄势待发、多元多层次文化资本市场如何逐步形成、文化贸易如何改善软硬失衡的结构等重大问题。

 

以下为魏鹏举的发言实录。

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十三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与理念。主要目标就是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体的分目标有五个:首先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也就是稳增长;第二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第三是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这其中又包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影响力持续扩大三个方面;第四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第五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和更加定型。

发展理念是五个,其中创新是放在第一位的,在创新里面明确提出四个创新,其中文化创新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并列。这次文化经济学论坛的主题是“文化创新与经济发展”,主要是考虑到相对于强调做大做强的“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协调优化内涵更符合我们议题,与“文化创新”的关系也更为紧密。

一、  文化产业还能逆势上扬

在2007年底、2008年发生非常严重的金融危机的时候,我们都在讨论文化产业逆势而上的问题。是否会逆势而上呢?或者在未来五年,在“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的下行的压力越来越大情况下,文化产业是否能够逆势而上?从文化及相关产业2004到2014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毫无疑问文化产业在最近十年都是以很大的增速在发展。如果把文化产业的增速和GDP的增速放在一起比较,总体的增速曲线方向是一致的,最近几年的增速都在放缓。GDP增速在2012年以后,一下跌到了8%以下,7.8%、7.7%、7.3%。同样是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文化产业最近这几年增长速度也明显下降。如果从一个总体走势来看,其实我们看不出文化产业逆势上扬,基本上和宏观经济的走向一致,既宏观形式好,文化产业也好,宏观经济下行,文化产业也下行。也就是它的发展至少从增速上来说是一致的,而且它的增长下滑速度应该比GDP下滑速度还要大。

 

图:文化产业与GDP增长的相关性

 

那么,未来五年文化产业是否能够逆势而上?我们可以看出2013年文化产业的增长率降到了11.1%,2014年上升到12.1%,但是GDP还在下滑。我估计2015年GDP的增长极有可能低于7%,在未来五年这种经济下滑有可能还会持续。按照十三五建设的一个目标,文化产业的增长率在未来五年要保持年均15%甚至更高。这个目标,既有国家战略的支持,也有市场力量的支撑。所以在未来五年,文化产业将进入一个大发展和战略机遇期,将能够真正逆GDP的发展方向而上扬,成为带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文化产业大发展战略机遇期,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首先新常态经济转型升级,也就意味着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是经济自身的规律还是出于经济发展的战略考虑而进行的宏观调整。传统产业肯定要逐渐转移,甚至淘汰,比如有一些高污染、产能过剩的领域,肯定要转移甚至是淘汰。中国要保持6.5%以上的中高速的增长,一定得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所以从国家政治层面上,对于新的经济增长领域一定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其中文化产业毫无疑问是在传统经济下滑而又要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这样一个战略性的支点。

其二,在需求侧,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从消费层面来看,消费未来的潜力真的是非常大。投资方面,2014年以来文化产业的投资呈现井喷的状态,备受资本追捧。前两天我注意了一下“中文在线”,其市盈利高达1700多倍。文化出口这些年进步非常快,尽管以产品出口为主,但是我们在文化服务的出口能力也在逐步提升。

其三,在供给侧,核心还是创新。从文化产业的发展来看,我们一直说文化需求很重要,但是文化需求没有释放出来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没有进行有效的、有创新价值的、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这是一个关键。现在国家高度重视创新的环境下,而且全民的创新创业的活力在逐步激发,文化产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方面未来也会释放巨大的创新活力。

其四,“互联网+”敞开了伟大的机遇。现在如果我们从文化投资的角度来看,和互联网相关的文化内容投资是最为活跃的,互联网文化金融在我看来是最有前途、最有希望的,最贴合文化产业特征的一种金融业态。

总之,我相信未来五年文化产业会逆势而上,我们期待它逆势而上,也应该逆势而上。

 

二、  文化财政加大投入还会保持

各位注意一下,2014年我们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跌到了个位数,8.6%,这是1991年以来绝无仅有的。收入一下跌到了个位数,其实在2008年金融风暴出现的时候,2009年的增长一般预算的收入增长也达到了11.7%,后来更进一步提升,但是这两年很明显地在收入下滑。在这样的背景下支出也在往下走。2014年支出比上一年的宏观支出速度下跌到8.3%,收入在降低,支出当然也在下滑。在这样的条件下能不能保证给文化领域的支出?因为在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件里面,明确提出公共财政对于文化领域的投入不低于一般性支出的幅度。2014年是支出增长速度是8.3%,在社会事业支出方面的增幅比较,教育支出4.1%,科技支出3.4%,文化传媒体育支出增长5.5%,卫生和社会保障都是9.8%,住房保障1.9%,农林水4.9%,城乡15.4%,交通运输10.9%。从这个支出的结果来看,显然财政重点保障民生领域,对于文化的支出不再承诺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不低于的说法,显然低于一般支出的增长水平。尽管一般支出的增长水平也下滑得很厉害。所以在未来五年是否能够继续维持一个对文化领域的财政不断增长的投入,目前来看一个基本的判断是绝对数量依然会保持增长,但是增长幅度上我个人不乐观。

 

图:2014年财政社会事业支出增幅(%)

 

还需要强调的是,未来对于整个文化领域的国家投入会更强调财政的杠杆作用,更强调和社会的合作。所以我们也梳理了一下文化旅游类公共服务PPP的项目情况,这是国家发改委披露的PPP项目情况,我们把其中文化旅游类的PPP项目做了整理。2015年第一批和第二批,两期加起来文化旅游类是47项,显然和2531项的种类差别很大。但是我们也看到这样一个趋势,就是在一些带有公益性的和公共属性的一些大型文化旅游类的项目,原来可能主要是政府投入,现在未来会倾向于政府和社会合作这样一种模式。而且我相信随着这种模式逐渐地成熟,在文化旅游的公共服务领域,这种合作模式在未来五年会越来越多,而且会成为一个公共文化投入的主要方式。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觉得文化经济政策未来会日益强化绩效。未来五年文化财政投入保持总量增长。公共文化经济政策重视社会参与,这里就有刚才说的PPP,还有比如国家艺术基金开始专题研究如何接受社会捐赠的问题,国家艺术基金未来的发展需要更广泛地社会参与。而且现在对于公共文化服务部门,包括博物馆,博物馆条例里面明确提出建立理事会制度,吸纳社会的资本和社会参与。

 

三、  文化消费将蓄势待发

文化消费的潜力很大,这是由整体的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加和恩格尔系数下降所决定的。2013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到了36.5%,刚需需求占得少了。但是问题是现在城乡消费差距越来越大,城市发展很快,但是农村消费这块非常缓慢。从城市居民家庭支出结构来看,文化娱乐教育大概这两年维持在10%左右,但是各位要知道这里面包含了对于很多中国家庭来说,属于刚性的教育支出部门。实际的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重更小,同样是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全国2014年文化娱乐消费占整个消费支出的比重平均大概是4.63%,而城镇居民为5.45%,农村居民非常地低,2.47%。按照和先发市场经济国家的类比,文化消费占比我国现阶段确实非常地低,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潜力是很大的。这两年比较乐观的一点就是我们看2013年和2014年的比较,文化消费的占比在增长。全国居民2013年只有4.4%,2014年到4.6%左右,城镇和农村的文化消费比例都在增长。所以未来五年大致可以预期,潜力无比巨大的文化消费,如果政策条件更合适,如果我们在有效供给这个方面能够更有效,再加上随着文化消费习惯的形成,的确会有一个快速增长的趋势。

 

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元,%)

指标

2013

2014

 

 

 

全国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

18310.8

20167.1

人均消费支出

13220.4

14491.4

 #文化娱乐

576.7

671.5

文化娱乐占消费支出比重

4.4

4.6

 

 

 

城镇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

26467.0

28843.9

人均消费支出

18487.5

19968.1

 #文化娱乐

945.7

1087.9

文化娱乐占消费支出比重

5.1

5.4

 

 

 

农村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

9429.6

10488.9

人均消费支出

7485.2

8382.6

 #文化娱乐

174.8

207.0

文化娱乐占消费支出比重

2.3

2.5

 

我的总体判断是未来五年文化消费进入潜能疏导期,还要做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是文化供给有待优化。第二是加强文化供给侧的改革激励创新,如果没有好的文化产品,兜里再有钱,他宁愿吃喝,也不愿看一场电影。第三文化消费政策激励消费意愿,比如北京市专项财政拿出一定资金资补消费者。第四是“互联网+”激活农村文化消费。

 

四、  多元多层次文化资本市场逐步形成

我们有一些数据,从这两年的情况来看,无论从公开资本上市,还是从一些兼并重组披露的案例,整体来看文化产业领域的投融资非常地活跃,而且从2014年以来呈现井喷的状态。总体有一个判断,就是多元多层次文化资本市场逐步形成。

 

图:2013-15上半年中国文化产业并购案例总体情况

 

首先,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文化产业领域社会投融资,纯市场化的投融资总体来看和互联网关系非常地密切。互联网+内容”的IP投资热潮兴起,所谓的IP是在互联网架构下内容的生产和增值。作为当下的投资热点,IP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产权,因为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产权转化本来一直存在,但是现在所谓的IP投资主要是指“互联网+内容”的投资。

其次,资本正在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桥梁。最典型的是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最近几年做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性文化产业国际化的投资。比如2015年9月份,华人文化和美国华纳兄弟联合投资在香港设立旗舰影业,还有和梦工厂合作等等。现在看来中国文化产业国际化,资本成了一个非常好、也非常重要的便利的资本桥梁。

第三,银行等文化金融创新日益成熟。潍坊银行在艺术金融这个方面这些年做了许多的尝试和努力,而且规模做得越来越大和成熟。我相信在文化金融创新这个领域,传统的一些金融机构、金融体系这方面做得越来越好。

第四,互联网文化金融前景极为广阔,我个人坚定地很看好。互联网金融领域文化类的众筹项目这两年发展非常地快。

还有需要关注的问题是,国有文化资本管理创新踌躇难进。这是目前的一个困境,但未来五年怎么弄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五、 文化贸易带动“软实力”提升

在文化贸易方面,我的判断是中国正在进入结构转型升级期。中国的文化产品贸易长期保持出超,而文化服务贸易竞争力严重不足。培育文化贸易实力,这时文化贸易转型升级的重心,在未来五年可能会在以下四个方面逐步作为。

 

图:2000-2012年中国文化进出口RCA指数

 

首先,文化产品贸易向文化资本输出转型升级,这是一个显著的变化。原来我们很强调文化产品的贸易,现在我们越来越成熟的模式或者有优势的模式是文化资本国际化,文化资本走出去,这个显然会更有效。

其次,文化贸易逐渐主导文化走出去,文化“卖出去”比文化“送出去”效果要好,国家顶层方面已经意识到了文化贸易走出去是非常有利的方式,而且符合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的基本趋势。

其三,“一带一路”有待文化贸易的布局。一带一路是中国国际化的重大战略布局,在未来五年,一带一路的文化贸易需要进行总体规划布局,也一定会有大作为。

最后还需要关注的是,现在已经成型的各类文化保税区,会朝着文化自贸区的方向升级转型,这也是真正推动文化贸易发展,而且使得文化贸易有效带动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另外一个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