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成果>文化经济微百科>正文

文化经济学心理微百科

发表时间:2016-01-19 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公共道德指导【Regimen Morum

古罗马时期的一项政府职能。早在公元前443年罗马人就设立了监察官一职,监察官最初只负责公民人口普查和财产税收评估,后来获得了regimen morum(公共道德指导)的权力,即根据公民的总体道德情况决定他们是否适合在政府部门任职(如:当众接吻者会被开除出元老院)。艺术也是公共道德指导的一部分,如罗马将军苏拉被指控在出征时通过艺术致使其士兵堕落,因为监察官认为士兵们在异国他乡沉迷于酒精和女色与欣赏当地的绘画、雕塑有关。

 

埃尔斯特公理【the Elster Axiom

“在个体追求尊严的过程中,评奖机构则需要对‘刻意追求尊严’的各种行为进行一定的“限制”。正如乔恩•埃尔斯特(JonElster)在对非理性选择的经典研究中所阐释的,有一种‘一般公理’在发挥着它的作用。简而言之就是,如果某个行为是为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就不会叫人难忘。不过,对于艺术家而言,‘埃尔斯特公理’似乎需要在特殊力量的影响之下,才能发挥出作用。这并不是因为艺术家们比其他人更倾向于表现出玩世不恭或虚伪的样子,而是因为——文化领域本身就不同寻常地具有一种表里不一的结构特征。在这个领域中,‘投资’是有风险的,其‘回报’则是以一种更为高洁的艺术奖励的形式,归于投资者或准投资人。与一般的行业不同,艺术领域偏爱那些不曲意逢迎的、具有强烈自尊心的人,这些人通常被归类为‘艺术家’。他们出于‘艺术至上’的理念,而不是为了获得世俗定义的成功从事艺术的创作——无论这种成功是物质性的,还是象征性的。正是出于这一原因,无论是评判、接受或是评论一个奖项,都期待艺术家对奖项的态度能够符合布尔迪厄所说的‘屈尊策略’。易言之,无论艺术家与一个奖项之间的关联有多深,无论他们是提名奖获得者还是最后的赢家,无论他们是奖项的评委还是评论员……,只要他们希望获得奖项所带来的象征性利益,他们就得设法表明自己对这些利益‘崇高而冷漠’的态度。一个艺术家,如果把奖项当作一种真实价值的衡量指标,对获奖这件事过于痴迷,那么他就弄错了艺术的本质,也会在同行眼中遭受失去自尊的折磨。英格力士认为,文化奖的一个主要的经济功能是为艺术家和评论家提供一次对‘纯’艺术,对伟大的、天才的‘真实’形式的启蒙认识,一次虔诚而尊崇的演练,从而使他们与‘更高层次’的价值紧密联系在一起,或者获得更强有力的象征性资本。”

流转价值与收存价值【Flow ValueStockValue

“关于绘画的经济价值,作为一种有形的文化资本,可以按照画作的收存价值(stock)和流转价值(flow)两种特点进行定义:收存价值就是指一件画作会被买入卖出的可能价格,而流转价值则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过程中,附加于该幅作品所产生的服务的价格。”在David Throsby和他的博士研究生Anita Zednik有关艺术品(以绘画作品为例)价值维度的研究中,其中一项用于“衡量因每一幅画产生的服务流的价值”——流转价值,另一项则用于“估计这幅画作为文化资本项目的价值”——收存价值。具体来说,“前一项数据采集是通过假定画作可以在一定时间段内被私人租用,要求受访者回答他们愿意为这种租赁机会每周支付多少额度的租金而取得的。”而后一项数据的采集方式则更为宛转,“由于让受访者对作品的收存价值直接进行估价(即以画作为买卖对象来估计其价值)在某种程度来说是件麻烦事,询问人们愿意自掏腰包为购买一幅画支付多少钱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研究人员“取而代之将问题转化为一种寻求受访者意见的形式,咨询他们认为如果公共画廊买下这幅画作会花费多少钱。研究人员强调,有关收存价值“这一问题的核心是,作为一种社会性的通用评价,会有什么情况可能被想到——比如,普遍看来,对于全社会而言这样一幅画的经济价值如何?这一来,它(收存价值)就与个人或者说私人在租赁问题上的估值(流转价值)形成了对比。”流转价值与收存价值的相关数据在模型分析中分别代表了两个经济价值层面的变量。就两者的调研分析结果来看,“个人和市场对画作价值估计的差异显示出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区分,说明人们在进行经济估值的时候并不一定会从众(表现为被提供的信息说服):即便市场估值是正确的,但是他们需要做出自己的判断。”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心理学术语,主要是指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在这种意义上,决定人们是否幸福的并不是实际发生了什么,而是人们对所发生的事情在情绪上做出何种解释,在认知上进行如何加工。

主观幸福感有如下特点:主观性,以评价者内定的标准而非他人的标准来评估;稳定性,主要测量长期而非短期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整体性,主观幸福感是综合评价,包括对情感反应的评估和认知判断。

主观幸福感由两个部分构成:情感平衡和生活满意度。情感平衡是指与不愉快的情感体验相比较,占相对优势的愉快体验,是个体对生活的一个总体、概括评价。情感平衡包含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个维度,但这两个维度并不具有必然的相关性,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变量。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生活的综合判断,作为认知因素,它独立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衡量主观幸福感更有效的指标。

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主观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人格特点。一般认为,高自尊、内控倾向、自我较和谐、内部冲突较少的人,其主观幸福感较高。社会关系、经济状况和健康状况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客观因素。

加尔文主义【Calvinism

即加尔文宗、加尔文教,是法国著名宗教改革家、神学家约翰·加尔文毕生的许多主张的统称,在不同的讨论中有不同的意义,在现代的神学论述习惯当中,加尔文主义的意思是指“救赎预定论”跟“救恩独作说”。加尔文支持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说”,主张人类不能透过正义的行为获得救赎、恢复逐渐被天主教所遗弃的奥古斯丁学说“救恩独作说”、反对逐渐成为天主教神学主流的“神人合作说”,因此加尔文建立的教会命名为“归正教会”,发展出来的神学称为归正神学。归正神学在十七世纪的英国发展出清教徒神学,也成为二十世纪福音派神学的源头之一。

加尔文主义的主要教义有以下五点:1. 完全无能力(Total inability)或全然败坏(Total depravity,即人类由于亚当的堕落而无法以自己的能力作任何灵性上的善事。2. 无条件选择(Unconditional election),即上帝对于罪人拣选是无条件的,他的拣选并非因为人在伦理道德上的优点,也非他预见了人将发生的信心。3. 有限的代赎(Limited atonement),即基督钉十字架只是为那些预先蒙选之人,不是为世上所有的人。4. 不可抗拒的恩典(Irresistible grace,即人类不可能拒绝上帝的救恩,上帝拯救人的恩典不可能因为人的原因而被阻挠,无法被人拒绝。5圣徒蒙保守(Perseveranceof the saints)已经得到的救恩不会再次丧失掉,上帝必能保守其拣选的。这五点教义的英文首字字母恰Tulip,又称郁金香教义。

加尔文主义思想虽然源自瑞士,但随后逐渐地传到德国、荷兰、匈牙利、法国等地方,广泛地影响当地的宗教改革运动。后又从法国、荷兰传到英格兰、苏格兰等地。加尔文主义思想主导了十七世纪的英国教会,也成了清教徒思想的核心;他们随即把此思想带到新大陆--美国东北部新英格兰一带。加尔文主义思想不仅成为那些所谓改革宗教会的基本教义,也有力地影响了西方人的思想与生活,诸如促进自然神学的发展、建立基督教的政治和国家、提供现代立宪主义思想之基础、促长基督教文学和艺术作品等,藉此开创了特定的基督教文化的社会生活型态。

实验美学【Experimental Aesthetics

实验美学是主张用实验法研究美学问题的一种心理学观点。其创始人是实验心理学的先驱G.T.费希纳。实验美学与文艺心理学有明显的联系,只是研究的方法有所不同。为了对审美现象进行科学研究,实验美学把美学刺激和反应加以简化。它要求定义明确、操作可控、测量准确和统计处理。实验美学开始仅是试图发现种种令人愉快的简单形式。如让被试者从一大堆几何图形中选择出自己所喜爱的图形(选择法);让被试者提笔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制作法);测量人们常用的或喜欢用的东西的大小比例(常用物测量法)等等。随着这门学科的发展,它所使用的方法和测定美感体验时所用的刺激物也变得复杂。在费希纳之后,实验美学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其中较有影响的人物是屈耳佩(18621915)。他的《关于实验美学的现状》一书把实验方法归为三大类,即:印象法、表现法和制作法。这些方法被广泛地运用到心理美学实践中。

 

眼动记录技术【Eye Movement Recording Techniques

眼动记录技术是指通过测量眼睛注视点的位置或者眼球相对头部的运动实现对眼球运动追踪的技术。目前眼动记录有多种方法,包括:观察法、机械记录法、光学记录法、电流记录法以及电磁感应法等。当记录对一件艺术品进行临时或时时的探索并做出心理反应时,需要用到很多技巧。经实验证明,实验美学领域和其他领域类似,眼动记录技术可以很好地展现审美实验时人们潜在的感知及认知过程。比如,在面对一幅画时,观察者的眼球迅速跳转,之后会停留或者凝视某一部位。  

 

元分析法【Meta-Analysis 

也可称荟萃分析,是用来整合以及描述大量独立研究的定量研究方法。该方法对众多现有实证文献的再次统计,通过对相关文献中的统计指标利用相应的统计公式,进行再一次的统计分析,从而可以根据获得的统计显著性等来分析两个变量间真实的相关关系这种方法要求每个观察到的相关系数经过研究样本的大小的权重处理,从而产生经过权重处理的总体相关性的平均估计值。

元分析法的思想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最初应用于教育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领域。1976 年,格拉斯在研究心理治疗的功效时首次使用Meta-analysis的名称,并将其界定为以综合一些列单个研究结果为目的的统计分析。后来这种方法在许多研究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将其理解为整合一系列独立的但有相关假设的研究结果的定量统计技术。这种方法可以透过统计分析去整合与分析众多相同主题的实证研究,以获得最有代表性的结论的过程与方法。

准品牌【Quasi-Brands&次级品牌化【Secondary Branding

“即使一个文化奖项并不拥有任何图书、DVDCD等文化产品的实际知识产权,经过一段时间的管理与运营,往往也开始呈现出‘准品牌’特点。无论是考尔迪科特奖(Caldicott)、橘子文学奖,还是布克奖的获奖作品,在书店里常常被摆放在一处,仿佛这些书是属于一个特别的主题,又或是某位知名作家的作品集。如果一本书要在它的封面包装上印上‘这是某个奖项的获奖作品(或入围作品)’之类的宣传语,那么它往往就要受到该奖项管理机构的制约,必须遵循某些图书设计上的细节,还要注意奖项商标的位置。就这一点而言,文化奖的评选可以看做是将已经具备品牌效益的文化产品进行‘次级品牌化’的过程,获奖作家所创作的全部作品,都会受到所获奖项品牌效应的影响,并受到其声誉效果的制约【斯夸尔斯(Squires, 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