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赫特【Michael Hutter】
迈克尔·赫特是柏林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新文化源”研究单元的主任,他同时在柏林技术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担任研究教授一职。剑桥大学出版社曾于2007年出版他与大卫·特罗斯比(David Throsby,参见词条117)担纲主编的文化经济学论著合集《价格以外:在文化、经济与艺术中的价值》,该书从一系列学科的角度探讨了经济和文化价值之间紧密而微妙的连结关系,为当代社会里如何进行价值建构提供了许多新的见解。该书受到欧美学界的广泛好评。迈克尔·赫特(Michael Hutter)还和理查德·舒斯特曼(Richard Shusterman)“概述了艺术作品价值及评估概念的历史演变”。“这一研究领域着重于审美判断的起源和逻辑。论点认为在主观感知中的价值,是从一系列个人对某件作品的主观反应衍生而来。”因而对于艺术品的价值衡量而言,“指导评估的标准既可以用一套正式规则来表述,也可以简单地用非正式的、讲述一些影响个人对作品反应的感受或态度来表达。”
戴维·思罗斯比【David Throsby】
戴维·思罗斯比,又译大卫特罗斯比,当代著名的文化经济学家。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荣誉终身教授,本科及研究生均就读于悉尼大学,获科学(农业)学士、科学(农业)硕士,又在伦敦经济学院取得哲学博士学位,是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成员。他是国际文化经济学(ACEI)协会的前主席,也是澳大利亚国家视觉艺术协会基金会主席。思罗斯比在文化经济学杂志和国际文化政策杂志的编辑委员会列席,并曾在现代美术馆、悉尼、澳大利亚馆和版权局等董事会上担任董事。思罗斯比在文化经济学领域里的研究成果经常在经济文献杂志(JEL)的文章当中被援引。他最新的一本书《文化政策的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Cultural Policy )于2010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经典著作《经济学与文化》(Economics and Culture)的中译本。
罗纳德·英格尔哈特【Ronald F. Inglehart】
罗纳德·英格尔哈特出生于1934年,现执教于美国密歇根大学,是当代西方政治文化研究的大师级人物。英格尔哈特的这两部重要著作《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转型》和《现代化与后现代化:43个国家的文化、经济与政治变迁》是他数十年研究成果的结晶,亦是当代政治文化研究的典范之作。
由于其在政治文化研究上的杰出贡献,成为少数入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的社会科学学者之一。他曾经担任美国乃至全球最负盛名的密歇根大学社会调查中心主任,1988年至今担任世界价值观念调查(World Values Survey)项目的联合会主席。英格尔哈特同时也是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学院比较社会研究实验室的主任。他最早提出“政治文化复兴”这一主张,提出应该矫正政治研究中的理论取向问题,应该重新重视对政治文化的研究。他所主持的世界价值观念调查目前已经涵盖了97个国家和地区,覆盖90%左右的世界人口,是当前全球最有影响的调查项目。该调查每过五年发布一次调查结果,自1981年起已进行五次,调查结果已经为国际学术界所普遍认可。
通过运用主要成分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这一统计工具,英格尔哈特提取了两个维度来解释世界各国的文化差异:(1)传统权威(traditional authority)与世俗—理性权威(secular-rational authority)的维度;(2)生存(survival)与自我表达(self-expression)的维度。第一个维度的两极分别是传统权威与世俗—理性权威,发展中国家与前现代化国家的文化特征呈现出强烈的传统权威特征,宗教在其社会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样的社会里强调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和服从权威的重要性,以及保留了非常传统的家庭观念:诸如反对离婚、堕胎、安乐死等。同时,这些社会往往有着高层次的民族自豪感和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以排外主义为特征)。发达的西方工业社会的文化特征呈现出强烈的世俗—理性权威特征,宗教的作用在衰弱,人们对于离婚、堕胎、安乐死等问题往往持有宽容、开放的态度,与此同时,权威的重要性也在衰退。与西方发达工业国家的民众相比,低收入国家的民众要更加强调权威:认为“更加尊重权威是件好事”的比例与该国家的人均GNP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66。
第二个维度的两极分别是生存价值观与自我表达价值观,发展中国家与前现代化国家的文化特征呈现出强烈的生存价值观特征,而发达的西方工业社会的文化特征呈现出强烈的自我表达价值观特征。西方发达工业社会由于积累起空前的财富,这就意味着其社会中的公民普遍富有,生存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因此,这些社会里的人们优先考虑的问题从关注经济和物质安全问题,更多地转向了个人的幸福感、自我表现以及生活质量等。
凭借这两个维度,英格尔哈特绘制了世界文化地图,并拓展了现代化与后现代化的理论。他认为,所谓现代化就是随着经济发展,多数工业社会从传统价值观转向世俗理性价值观方向。但是现代化不是直线,当一个社会完成工业化之后,它会朝一个新的方向前进:从生存价值观转向更加注重自我表现的幸福价值观。这一转变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出现,后物质主义价值观更加关注对环境的保护、对多元文化的宽容、对经济和政治生活的积极参与、在同性恋、两性平等等社会问题持有更为包容的态度,同时,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也体现在子女教育价值观的转变上,从重视努力工作到注意创造力和包容作为教育孩子的重要标准。(选自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卢春龙《英格尔哈特的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一文)
吉尔特·霍夫斯塔德【Geert Hofstede】
吉尔特·霍夫斯塔德出生于1928年,是荷兰著名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曾在欧洲多所大学任教,并曾担任香港大学荣誉教授,也曾在IBM欧洲分公司工作过六年,主管人事调查工作。霍夫斯塔德提出了国家文化维度模型,从而确立了欧洲学者在跨文化管理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霍夫斯塔德于1980年出版了《文化的效应》(Culture’sConsequences)一书。在该书中,他以IBM公司的问卷调查为基础,针对不同国家的文化类型提出了四维度辨识模型,即: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集体主义/个体主义(collectivismversus individualism)、阴柔气质/阳刚气质(femininityversus masculinity)、不确定性规避(uncertaintyavoidance)。霍夫斯泰德认为,上述四个维度的不同,导致了人们现实活动方式的不同。
下面简单解释下这四个维度。1. 权力距离在组织管理中常常与集权程度、领导和决策联系在一起。在一个高权力距离的组织中,下属常常趋于依赖其领导人,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常常采取集权化决策方式,管理者做决策,下属接受并执行。2. 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层面反映的是个体和集体的关系。在集体主义盛行的国家中,每个人必须考虑他人利益,组织成员对组织具有精神上的义务和忠诚。而在推崇个人主义的社会中,每个人只顾及自身的利益,每个人自由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3.阳刚气质是指社会中“男性”价值观占优势,即自信、追求物质和成就、不关心别人;其反面阴柔气质则是“女性”价值占优势。4. 所谓“不确定性的规避”,是指“一个社会对不确定和模糊态势所感到的威胁程度,试图保障职业安全,制订更为正式的规则,拒绝越轨的观点和行为,相信绝对忠诚和专业知识来规避上述态势。”
后来, 霍夫斯泰德参考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教授彭迈克(Michael Harris Bond)主持的华人价值观调查(CVS),补充了第五个维度:长期导向/短期导向(long-termversus short-termorientation),从而最终完成了国家文化五维度模型。这个维度表明一个民族对长远利益和近期利益的价值观取向。具有长期导向的文化和社会主要面向未来,较注重对未来的考虑,对待事物以动态的观点去考察;注重节约、节俭和储备;做任何事均留有余地。短期导向性的文化与社会则面向过去与现在,看重眼前利益。